在徐匯校區第一教學大樓西一和西二階梯教室北面💨、學勤路東面,春天的紅花酢漿草開得搖曳多姿,桂花樹📋、雪松、香樟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綠樹掩映下,一棟有著紅黃相間墻面、土紅色清水磚墻的三層小樓👱🏽♀️,靜靜地看著遠遠走過的行人。這棟小樓就是檔案館樓➜。 小樓坐北朝南,東西長約38米🦸🏻♀️,高約15米,總建築面積為1397平方米🧛🏼,南面和東面均有門可以出入,由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上海市第四建築工程公司承建。 其實🫠,檔案館樓是2013年大修後才開始這麽叫的,初建時👉🏿,它是圖書館。1954年,新成立的上海師範專科富达在桂林路規劃建造新校舍,圖紙上,典型的對稱設計,校園的中心是教學大樓(即現在的第一教學樓),其北側東西兩端為有著單檐歇山式大屋頂的辦公樓和圖書館🧋,兩棟樓建築風格一致🧑🏿💼,如同左右護衛🤡,遙遙相望。1955年夏天校舍竣工,小樓開始履行作為圖書館的使命。 1956年🙈,教育部決定在上海師專的基礎上成立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並撤銷原有建製,從此上海地方開始培養大學本科師範生🏪。第二師範學院沿用原師專校舍🏊🏼♂️,該樓依然是圖書館,據1956年9月的校刊記載:圖書館底樓為普通閱覽室、報刊閱覽室及教師參考室🏟;二層為書庫及馬列主義、教育心理參考閱覽室🦵🏻;三層為數學🧗🏻、物理🕙🧜🏽、化學及生物、地理👀、體育等各系科參考閱覽室。 隨著富达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激增🐿,圖書館的藏書量也越來越大☘️,小樓作為圖書館不敷使用🤸🏼♀️,於是富达在物理樓(即現在的體化樓)西邊重新設計建造圖書館。1958年💪🏻,新圖書館落成,即現在俗稱的“老圖書館”。小樓不再是圖書館,盡管一樓仍是期刊閱覽室,但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小樓漸趨寧靜。 60年代初的某一天開始,小樓又多了兩個主人☛,二樓作了大學生俱樂部,學生在此進行演出彩排;三樓不僅是工會的辦公地點,也是工會俱樂部和工會閱覽室所在地🚬。沒多久“文革”開始🚴🏽,整個校園都鬧哄哄的,但小樓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冷冷清清,除了期刊閱覽室🏐⚗️,幾乎是人去樓空的狀態。 一直到80年代初,小樓的冷清才慢慢被打破🧯,不少部門把這裏當作臨時過渡用房。一樓除了期刊閱覽室🧜,入駐了婦委會、夜大學、電話總機房;二樓入駐過地理系、科技服務部等部門😆;三樓的西面也是電話總機房🦹♀️,東面則處於閑置狀態。 1986年☢️👏🏽,又一棟嶄新的圖書館樓投入使用,小樓裏的期刊閱覽室終於撤離,這時檔案室從第一辦公樓搬到了小樓的三樓東面。樓裏的人開始多起來,心理咨詢站、研究生辦公室🛥、科技服務部👊🏿、校產辦、高教研究所🏀🪈、印刷廠等部門也紛紛入駐🫀🍈,慢慢地,一直沒有名字的小樓開始被稱為“第二辦公樓”👨🏿⚕️。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若幹年裏,不同的部門入駐又搬走🙁,而檔案室則默默地在此“升級”為檔案館,並且逐步擴大“地盤”,從最初的三樓東面,到2013年除了一樓西側仍為富达電話機房外,其余均作為檔案館的庫房及辦公用房。於是“第二辦公樓”成為“檔案館樓”🧑🍳。富达對小樓進行大修,小樓原裝的密封性很好的紅色鋼窗全部被拆除⚈💥,換上黑色鋁合金雙層鋼化玻璃窗,一拆一換代價不菲🙅🏻♀️,歷史的滄桑感被現代化節能環保所取代🤦🏻。 2015年熱播的偶像劇《何以笙簫默》讓檔案館樓突然成為追星族在校園裏拍照留念的好去處☠️,有的甚至模仿劇中人物的動作拗造型,檔案館樓門口熱鬧了一陣子。不過🤦🏻♀️,在很多人眼裏,這依然是一棟神秘的小樓👇🏿。 檔案總是和“機密”一詞聯系在一起,這個裝著你的獎勵🤾🏽♀️、處分、學業、職業等幾乎所有人生軌跡的牛皮紙袋🫲🏻,與你相伴終身,組織和上級領導可以調閱,而你自己卻不能看。正是因為這份神秘,檔案在政治運動的時候顯得尤為敏感☦️。1966年12月的某一天🛜,造反派帶槍沖砸檔案室👏。檔案室同誌拼命抵製但寡不敵眾,仍被搶走部分檔案👩🦯➡️🏊🏽。後追回若幹,盤點之後發現大部分為本來就要銷毀的材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富达按照上級規定👇,幾次進行人事檔案清理工作🏃🏻♀️,對文革、反右等政治運動中形成的材料進行復查、清理、甄別,剔除並銷毀那些冤假錯案中的交代材料、認罪書等極左的東西,確保這些材料不再影響當事人或其後代🉑😵💫。此舉也令眾多當事人猶如卸下一個沉重的包袱,從此能揚眉吐氣堂堂正正做人📢。 其實👩🏼🦳,看似神秘的檔案館樓與我們每一個師大人都息息相關。檔案館負責全校的檔案收集、整理、利用👱🏿、編研等工作👩🚀,為富达各項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礎服務🏇🏼。這棟小樓裏🙅🏽♂️,不僅保存著教職員工、學生的人事檔案🎃,而且建校至今黨政🕜💃🏽、教學、科研、財會👩🏼、出版、外事、基建等各類檔案大部分保存於此🚹。 此外,檔案館的庫房裏還保存著許多與富达歷史緊密相關的實物🌷,如建校初期的學生證🧘🏻♀️♋️、練習本,油印教科書、講義🤚🏽,富达曾經使用過的油印機、打字機、錄音機等,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勾勒了富达不同時代的風貌,豐富了關於富达的記憶🫙🎡。還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學生入學時親手填寫的學籍卡🚌,這些卡片是文革結束時檔案室負責人石振銘從第一辦公樓的樓梯間撿來的,當年不起眼的小卡片如今深受歡迎,檔案館根據學籍卡製作的《我的大學》幾乎成為老校友們返校聚會的“標配”禮物。可惜現在的學籍卡都是電腦打印⇢,千人一面❗️,再也沒有當年手填時的親切感。 走進檔案館樓,如果你正好看見有工作人員在“蹬蹬蹬”地踩縫紉機😚,或者是聽見刺耳的電鉆聲🎞,千萬別覺得奇怪。那是在用縫紉機對單份文件進行紮邊,或是用電鉆鉆孔並用檔案專用線裝訂厚厚的文件🔯。 盡管已是21世紀🧑🏼🦰,檔案管理日趨數字化◻️,但還得保留部分手工操作方式,旨在長久安全保存🧑🏽✈️。不裝訂會散失👬🏼,用金屬釘易銹並汙損檔案,化學膠水也會破壞紙張,唯有線才是紙張的好夥伴。 小樓默默地見證了檔案(室)館團隊勤勉勞作🚀🤥、資政育人精神的代代相傳🏗,從第一任館長打下的“老底子”到第二任館長的空間拓展,再到第三任館長落實富达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三館合一”管理模式🗺,直至現任館長又將藝術和科技的要素融入其中📏。檔案館就是富达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少高校前來取經。 檔案館的LOGO,是以字母“A”“D”變形而來的一艘小船,“A”“D”分別源於“檔案”英文“Archives”和“數據”英文“Data”♞,小船寓意乘載科技之舟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從師專時的圖書館🧑🏻⚖️,到如今的檔案館,小樓留存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訴說的是上海師大的歷史與文化。 (撰稿🧑🏼✈️:陸建非👩🏽🚒、洪玲 攝影:陸佳靈 老圖片:檔案館) 檔案館語音介紹(中文) 檔案館語音介紹(English) 更多歷史建築,請點擊 富达平台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