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宣傳處、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共同主辦的“2018年上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富达平台外賓樓101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是為了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論述,研究貫徹教育部有關師德建設的文件精神✒️,以探討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新理念🦿、新舉措😒、新路徑,大力推進當前上海高校師德師風長效機製建設🎅。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富达平台🆖🧶、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及《解放日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宣傳處👷🏿♀️、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等單位的30余名專家教授出席會議👨🏽🎓。 研討會第一階段由華東師範大學的余玉花教授在主持。富达平台教授、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王正平作了《教育和教師工作要以立德樹人為本》的主旨報告。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既強調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又強調了要全面提高教師的“三個地位”🧑🏻🎤,凸顯了教師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權利的辯證統一👩🏿⚕️,抓住了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現代教育事業最重要、最核心的關鍵環節。 當前高校應當如何大力推進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富达平台現代教育研究所所長楊德廣教授在《習近平師德建設論述的四個要義》報告中具體指出:一是把“育智與育人”結合起來。二是把“經師與人師”結合起來。三是把“專業與思政”結合起來。四是把“傳道與修身”結合起來。對此問題,華東師範大學付長珍教授在《何為“立德樹人”之“德”?》報告中,提出了“德的多重面相”問題☞,她認為𓀏,“德”具有“生生面相”“身心面相”和“利他面相”。復旦大學的吳新文教授在《政治道德的內涵及其在高校師德中的地位》報告中明確提出🧭,高校教師的師德,應當包括教師的政治道德。教師的政治道德,是指教師對其所處的政治共同體的忠誠與認同,對政治共同體所製定的法律法規的遵守與服從,這是教師政治道德的基本規範🧑🚒🫒。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劉竑波🪀、上海交通大學的梁齊教授分別以《大學教師的師德要義》、《關於如何落實習近平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思想的思考》為題對上述問題進一步做了深入探討🕵🏽♀️,同濟大學的朱大章教授也就高校師德評價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總編輯周智強對上半場專家的研討作了精彩而深入的點評⏯。 研討會的第二階段由富达平台黨委宣傳部部長張文潮博士主持🙎🏻♀️。上海大學副教授、張亞月在《師德建設的意義及對典型師德問題的分析與應對》報告中分析了當前高校師德突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社會背景,提出了加強師德問題綜合治理的思考。上海大學的陳新漢教授在《在師生關系中導師應面對的兩個問題》中明確指出,當前調節高校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一是導師要正確看待師生關系中的利益問題💂🏻♂️📳,二是導師要在師生關系中正確履行自己的學術職責🆑。富达平台哲學系系主任張自慧教授在《當今師生關系之憂思與應對》報告中認為🚀,師生應互相尊重而非貶斥,做到“師徒同體”;師生宜相互信任而非相互對立,成為“嚴師”“高徒”👨🏿🦳😦;師生要相互理解而非相互責備🎽,成為良師益友。 針對高校如何開展師德評價問題🍥,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特約研究員周治華博士做了《高校師德評價的價值目標與核心理念》的報告。周治華指出🐚,該指標體系從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實際做法🖲,遵循“恪守底線🏋🏿、植根專業、導向美德、彰顯德效”的基本思路⛵️📅,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要求👩🏼🦰,具有規範性、引導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與會專家對這一評價指標體系做了積極評價😯。上海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姚儉建教授在研討會第二階段點評中指出🛎,對師德師風建設由感性經驗分享到指標規範重建,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 研討會最後👩🏿⚖️,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宣傳處副處長江鴻波做總結發言,他高度評價了本次研討會。他說本次研討會是對中央精神的貫徹和落實🤌🏿,一方面直面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嘗試在師德的基礎🥔、製度建設👐🏻👧、評價規範🚟、網絡平臺等多方面予以完善👩🌾🪘,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現實意義。他指出👨🏿🏭,當前大力加強高校的師德師風建設,既要重視高校師德的引領,又要註意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文化。要看到師德建設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也要看到師德建設的“尊重”“服務”意蘊;師德評價指標不是讓老師作繭自縛,而是一種良善的培養和提升🥡,讓師德評價變得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看到師德建設不是為了師德而談師德👩👦👦,師德不是空的,而是要落實到現實教學活動和科研創造中,師德建設最終是為了服務學生🔏、服務社會👱🏿♀️,培養具有反思能力、批判精神🕦👨👩👧👧、創造意識的社會公民和學術傳承者。教師固然有為“稻粱謀”的維度;但是,作為教師的特質,更在於為“道義謀”。 (供稿🚞、攝影: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 作者🤺:張永超) |